中国的植树节,是一个旨在提高公众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节日。它的设立源于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深刻关注和对森林资源保护的迫切需求。
中国最早的植树节可以追溯到1915年,当时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倡议,并由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每年的清明节为“中国植树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节日在不同时期有过中断。直到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植树造林的人之一,在他的倡导下,植树造林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他不仅在其著作《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构想,还亲自参与植树活动,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绿化运动。将植树节定于3月12日,既是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也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自1981年以来,每年的植树节,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植树活动,如义务植树、绿化家园等,旨在提高全民绿化意识,推动国土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不仅可以亲手种下一棵树苗,还能学习到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