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清涟而不妖》中“濯”的读音与文化意蕴
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濯清涟而不妖”是一句广为传颂的经典语句。其中,“濯”的读音为zhuó,意思是洗涤或清洗。这句话描绘了莲花在清澈的水波中生长却毫无妖媚之态的高洁品质,象征着君子不被世俗污染的品德。
从字形上看,“濯”由“氵”和“翟”组成,体现了其与水密切相关的特点。“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不仅指自然界的清洁过程,更蕴含一种精神上的净化意义。莲花在水中被洗净尘埃,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气质,这种特质正是中华文化中所推崇的“出淤泥而不染”。
此外,“濯”还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屈原的《离骚》中有“浴兰汤兮沐芳华”,这里的“浴”与“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通过水的洗礼达到身心洁净的目的。在传统文化里,水不仅是物质上的清洁工具,更是心灵净化的重要媒介。因此,“濯清涟而不妖”不仅仅是在描述莲花的外在形态,更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综上所述,“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不仅发音为zhuó,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应像莲花一样保持初心,做到内外兼修、卓尔不群。这便是此句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