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一诗,全句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山河依旧的感慨。要理解这句话的历史背景,需从杜甫所处的时代——安史之乱时期入手。
一、
“国破山河在”这一诗句出现在唐朝中期,正值安史之乱(755—763年)期间。当时,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导致朝政腐败,边疆战事频繁。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迅速攻占洛阳、长安,迫使唐玄宗逃往四川,国家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危机。
杜甫身处乱世,目睹了国家的衰败与人民的苦难。他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描绘春天的景象,实则暗含对国家破碎、山河依旧的深刻感慨。这里的“国破”指的是国家的灭亡或崩溃,“山河在”则是自然景观依然存在,象征着历史的延续与不变。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忧国情怀,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杜甫《春望》 |
诗句原文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作者 | 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
创作时间 | 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约公元755年左右) |
历史背景 |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
诗句含义 | 表达对国家破碎、山河依旧的感慨,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
诗歌风格 | 现实主义,情感沉郁,语言凝练 |
诗人地位 | 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
三、结语
“国破山河在”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写照,更是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缩影。它提醒我们,即使国家遭遇灾难,自然与历史仍会继续前行。这种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使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