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怜是什么意思】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有一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其中“可怜”一词常被误解为“可惜”或“令人同情”,但实际上在古汉语中,“可怜”有其独特的含义。本文将从字义、语境和文学角度分析“可怜”在此处的具体含义,并结合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字义解析
“怜”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常见的包括:
汉字 | 常见解释 | 在诗句中的含义 |
怜 | 可爱、可爱的样子 | 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
怜 | 同情、怜悯 | 多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
怜 | 爱惜、珍惜 | 表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在“可怜九月初三夜”中,“怜”并非表示“同情”或“可惜”,而是带有“可爱、可喜”的意味,表达的是诗人对初秋夜晚美景的欣赏和喜爱。
二、语境分析
《暮江吟》描写的是傍晚至深夜江边的景色,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夕阳映照江面的美丽景象,而“可怜九月初三夜”则是对夜色的赞美。这里的“可怜”可以理解为“可爱、迷人”,是一种情感上的喜爱,而非悲伤或惋惜。
三、文学背景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在《暮江吟》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可怜”在这里更像是一种感叹词,类似于现代口语中的“真美啊”。
四、总结对比
词语 | 常见误解 | 正确含义 | 文学作用 | 情感色彩 |
可怜 | 可惜、同情 | 可爱、迷人 | 赞美景物 | 愉悦、喜爱 |
怜 | 同情、怜悯 | 珍惜、喜爱 | 表达情感 | 温暖、亲切 |
五、结语
“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怜”并非我们日常用语中“可怜”的意思,而是带有欣赏、喜爱的情感色彩。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真挚情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与美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的词汇往往具有多义性,需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理解。在学习古诗时,不应仅凭字面意义去解读,而应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