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翻译中文】一、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出自《礼记·檀弓下》,是孔子在路过泰山时,看到一位妇人在墓前哀痛哭泣的故事。这段文字通过孔子与妇人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悲惨生活,也体现了孔子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仁爱之心。
故事中,妇人因丈夫、儿子相继去世而悲痛欲绝,但她说:“吾夫死于虎,吾子又死于虎,吾何为而不哭也?”这说明她并非因亲人死亡本身而哭,而是因为“无处可逃”,没有安全的地方可以躲避虎患。孔子听后感叹道:“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成为后世批评暴政的重要典故。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孔子过泰山侧 | 孔子经过泰山旁边 |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 有一位妇人在墓前哭泣,显得非常悲伤 |
子曰:何为而在此? | 孔子问:“你为什么在这里呢?” |
妇人曰:吾夫死于虎,吾子又死于虎,吾何为而不哭也? | 妇人说:“我的丈夫死于老虎,我的儿子又死于老虎,我为什么不哭呢?” |
子曰:何为而不哭? | 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哭呢?” |
妇人曰:吾累世居于此,无他害,唯虎耳。 | 妇人说:“我们几代人都住在这里,没有其他祸害,只有老虎。” |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孔子说:“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狠啊。” |
三、文章解析:
这段话虽然简短,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孔子通过一个普通妇人的遭遇,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尤其是对“苛政”的批判。他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的统治者施政严酷,百姓无法安居乐业,那么即使没有外来的灾害,也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不合理的政策给人民带来的伤害远大于自然灾难。这也反映出孔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治理国家应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生活与安危。
四、结语: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不仅是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现实与人性关怀之间的冲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