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择言出处于哪里】“口不择言”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不加思考、言语粗鲁或不合时宜。那么,“口不择言”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口不择言”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夫口不择言,心不择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说话时不加选择,内心也没有考虑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后来,“口不择言”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时,说出的话没有经过思考,可能伤人或不合时宜。
虽然“口不择言”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并非出自某一特定的经典著作,而是由古文中的句子演变而来。
此外,“口不择言”与“信口开河”、“胡言乱语”等词语意思相近,但语气和使用场合略有不同。“口不择言”更强调说话者缺乏理性思考,而“信口开河”则偏重于随意编造、不负责任地讲话。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口不择言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夫口不择言,心不择事。” |
含义 | 指说话不加选择,未经思考,可能不合时宜或伤人。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说话无礼或缺乏理智,也可自谦自己一时失言。 |
近义词 | 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口无遮拦 |
反义词 | 三思而行、慎言谨语、字斟句酌 |
现代使用情况 | 常见于日常交流、文学作品及评论中,具有较强的口语化色彩。 |
注意事项 | 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对他人造成误解或伤害。 |
三、结语
“口不择言”虽源自古文,但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常用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语言表达方式的关注。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控制言语、理性表达,不仅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也能提升个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