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又称为什么】《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属于“五经”之一。它不仅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尚书》还有哪些别称?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尚书》的别称与含义
《尚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称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名称:
别称 | 含义说明 |
书 | 最初称为《书》,是古代官方记录的统称,涵盖各种政令、典章、训诫等文献。 |
《尚书》 | 汉代以后定名,意为“上古之书”,强调其内容来自远古时代,具有权威性。 |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 《尚书》分为四部分,分别对应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每部分都有独立名称。 |
《典》 | 《尚书》中的部分内容被称为《典》,如《尧典》《舜典》,主要记载帝王治国之道。 |
《谟》 | “谟”指谋议、谋划,如《大禹谟》《皋陶谟》,多为君臣之间的治国讨论。 |
《训》 | “训”即训诫,如《伊训》《太甲训》,多为君主对臣民的教诲。 |
《诰》 | “诰”是君王对臣下的告诫或命令,如《大诰》《康诰》。 |
《誓》 | “誓”是战争前的誓师辞,如《甘誓》《汤誓》。 |
《命》 | “命”指君王的命令,如《顾命》《文侯之命》。 |
二、《尚书》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尚书》最初是古代官方文书的集合,后来被儒家整理并尊为经典。它不仅是政治制度的参考,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由于内容多为古代圣王的言论和政令,因此也被视为“治国之书”。
在汉代,伏生传授《尚书》残篇,形成了“今文尚书”。而东晋时期出现的“古文尚书”则被认为是后人伪造,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结语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别称多样,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其内容和性质的理解。无论是“书”还是“尚书”,都体现了其作为“上古之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结:
《尚书》又称《书》,在不同篇章中有《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分类;其中又可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型。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尚书》的内涵,也为研究古代政治与思想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