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什么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是红军长征胜利后回顾长征历程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革命信念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和豪迈气概。
一、历史背景总结
项目 | 内容 |
创作时间 | 1935年10月 |
创作地点 | 陕北吴起镇(长征结束地) |
历史事件 |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
背景原因 |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
主要目的 | 鼓舞士气、记录长征历程、宣传革命精神 |
诗歌形式 | 七言律诗(七律) |
作者 | 毛泽东 |
二、创作背景详解
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至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影响,红军在军事上陷入被动,最终被迫开始长征。
2. 长征的艰难历程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翻越雪山、穿越草地,历经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公里,最终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3. 毛泽东的写作动机
在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回顾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写下了《七律·长征》,既是对红军英勇斗争的赞颂,也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表达。
三、诗歌内容简析
全诗如下: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句中,“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都是长征途中的著名地标,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红军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英勇与智慧。
四、意义与影响
《七律·长征》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它激励了无数后来者,成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结语:
《七律·长征》诞生于红军长征胜利之后,是毛泽东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顾。它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史诗,承载着中国革命的艰辛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