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月挂疏桐全词赏析】《斜月挂疏桐》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虽非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但因其意境深远、语言凝练而备受后人推崇。该词以自然景物为依托,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情感与人生感悟,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境的高远情怀。
一、作品概述
《斜月挂疏桐》原词如下:
> 斜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惊起幽禽扑蔌蔌,飞入芦花深处。
> 何处渔灯?一点微明,照我孤舟。
> 雪满山中,高处不胜寒。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冬夜,作者独坐舟中,仰望天边的斜月,听着远处的鸟鸣,感受到一种孤寂与清冷。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
内容要点 | 说明 |
主题 | 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孤独感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意象 | “斜月”、“疏桐”、“幽禽”、“芦花”、“渔灯”等自然景物,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
情感基调 | 悲凉中带有超然,表现出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心态。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意味。 |
历史背景 | 此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 |
三、赏析要点
1. “斜月挂疏桐”:开篇点题,以“斜月”和“疏桐”勾勒出一个清冷孤寂的夜晚,奠定了全词的抒情基调。
2. “惊起幽禽扑蔌蔌”:以声音打破寂静,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波动。
3. “雪满山中,高处不胜寒”:借景抒情,既写实又象征,表达了作者在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无奈。
4.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结尾一句,将个人情感升华到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豪情与悲悯。
四、结语
《斜月挂疏桐》虽然篇幅不长,但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充分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才情与胸襟。它不仅是一首写景之作,更是一首抒情哲思之词,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