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933老场坊以前是干嘛的】上海1933老场坊,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70号,是上海一个极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群。它不仅是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地标性建筑,也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那么,上海1933老场坊以前是干嘛的?下面将从历史背景、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历史背景
上海1933老场坊原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屠宰场”,始建于1933年,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G. W. Balfour)设计,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屠宰场之一。该建筑群在1934年正式投入使用,主要服务于上海公共租界的肉类供应。
二、功能用途
作为一座大型屠宰场,其主要功能包括:
- 牲畜屠宰:对牛、猪等家畜进行集中屠宰处理;
- 肉品加工:对屠宰后的肉进行分割、冷藏、包装等;
- 运输配送:通过铁路和公路系统将肉品运往市区各市场。
此外,该建筑还设有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通风设备以及卫生防疫设施,体现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公共卫生理念。
三、建筑特色
1933老场坊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方工业建筑与中国传统元素,其独特的“风车楼”结构尤为引人注目。整体建筑采用红砖砌筑,内部空间宽敞,通风良好,充分考虑了生产效率与卫生条件。
四、现状与转型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卫生标准的提升,原有的屠宰功能逐渐被取代。2000年后,这座老建筑被改造为文化创意园区,现名为“上海1933老场坊”,成为集艺术展览、创意办公、商业零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原名 |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屠宰场 |
建造时间 | 1933年 |
建造者 | 英国建筑师巴尔弗(G. W. Balfour) |
功能 | 屠宰、加工、运输肉类产品 |
建筑风格 | 西方工业建筑 + 中国传统元素 |
现状 | 文化创意园区(上海1933老场坊) |
建筑特色 | 风车楼结构、红砖外墙、通风系统 |
结语
上海1933老场坊从最初的屠宰场,到如今的文化创意空间,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变迁。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建筑,更是一个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文化活力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