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以自然、隐逸为主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感士不遇赋》是他一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感慨与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一、
《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在仕途失意后所作的一篇抒情赋文。文中通过对比古代贤士与当世之人的不同境遇,表达了对士人不得志、怀才不遇的感慨。陶渊明借古讽今,既是对自身命运的叹息,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赋中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历史典故的引用,也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 时运不顺,命运多舛。 |
内顾无以自慰,外望无以自达。 | 内心没有可以安慰自己的东西,外面也没有可以实现理想的途径。 |
惟有老氏之言,可以解忧。 | 只有老子的言论,才能解除忧虑。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道”是可以言说的,但不是永恒的“道”;“名”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永恒的“名”。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 过度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过度的音乐使人听觉迟钝。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用不言的方式进行教导。 |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不推崇贤能之人,使民众不争;不珍视稀有之物,使民众不偷盗。 |
虽然,吾亦知其不可得也。 | 虽然如此,我也知道这是难以实现的。 |
吾尝学之于庄周,而未得其妙。 | 我曾经向庄子学习,但未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
今则不然,世之士者,皆务趋时,而忘其本。 | 如今却不同了,世上的士人,都只顾迎合时势,忘记了根本。 |
三、结语
《感士不遇赋》不仅是一篇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陶渊明通过对古人与今人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制度的不满。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他高洁的人格和超然的精神境界。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不仅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人们思考人生、社会与自我关系的经典文本。